护照

暗网销售护照的虚假承诺:NFC与PKI如何终结伪造护照神话

销售假护照的暗网交易市场以“快速获取国际身份”为诱饵,吸引了无数寻求非法跨境流动的买家。这些伪造或通过欺诈获得的旅行证件在加密论坛上被宣传为“无法检测”或“可通过机场扫描”,价格从数千美元到上万美元不等。 然而,在2025年,全球边境安全系统凭借近场通信(NFC)技术和公钥基础设施(PKI)的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揭露伪造护照的真相。现代护照的电子芯片内嵌加密签名,结合生物识别技术和全球数据库,构成了几乎无法突破的防线。暗网购买的假护照不仅无法通过现代化安检,还可能导致持有者面临拘留、起诉甚至终身入境禁令。这种技术与监管的协同作用,让伪造护照的“神话”在现实面前迅速破灭。 暗网市场的虚假承诺 暗网卖家通过夸大宣传和虚假展示吸引买家,声称提供“功能齐全的欧盟护照”或“政府原版芯片护照”。这些护照通常是被盗的空白证件、粗糙涂改的旧护照,或基于数字模板的伪造品。尽管视觉上可能以假乱真,但它们无法通过现代边境的多层验证。国际民航组织(ICAO)制定的9303号标准要求护照芯片存储持证人信息(如数字面部图像、指纹或虹膜数据)并由签发国认证机构进行加密签名。暗网伪造者无法获取主权国家的私钥,因此其芯片要么缺失,要么无法通过验证。 案例: 2024年6月,一名29岁旅客试图使用暗网购买的伪造法国护照通过法兰克福机场的电子通关门(eGate)。护照的凹版印刷和全息图几乎与真品无异,但芯片未能通过欧盟国家公钥目录(NPKD)验证。系统立即报错,旅客被转交边防警察。进一步检查确认该护照为伪造品,旅客因文件欺诈被拘留并面临德国法律指控。此案凸显了暗网销售的假护照在现代技术面前的无力,芯片验证在数秒内即可暴露真相。 补充背景: 暗网市场如Dream Market和Wall Street Market通过加密聊天群组和论坛(如Telegram或Tor网络)推广这些产品,部分卖家甚至提供伪造的扫描视频,营造真实感。然而,2024年欧洲刑警组织(Europol)的报告显示,超过90%的暗网购买的伪造护照在首次边境检查中被拦截,凸显其实际效用接近于零。 航空公司与技术驱动的严密筛查 航空公司因承担遣返费用和罚款的责任,成为边境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规定,航空公司必须通过“旅客信息预报”(API)和“旅客姓名记录”(PNR)系统在登机前验证护照信息。许多航空公司已部署手持式NFC阅读器和紫外线检测设备,预检护照的芯片和安全特征。暗网购买的假护照因缺乏有效数字签名或与数据库不匹配,通常在值机阶段即被发现。即便侥幸通过,边境的生物识别和数据库交叉核查也几乎确保其失败。 案例: 2023年末,一名加拿大旅客试图使用暗网购买的中美洲护照,在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的美国海关预检站被拦截。API系统发现其护照号码与美国数据库不符,触发二次检查。NFC扫描显示芯片缺乏有效加密签名,确认其为伪造品。旅客被逮捕,加拿大媒体将此报道为跨国欺诈案例。此案表明,航空公司与边境系统的无缝整合让伪造护照无处遁形。 补充背景: 根据IATA数据,2024年全球航空公司因伪造证件导致的罚款超过5亿美元,促使行业加速采用先进验证技术。例如,汉莎航空和新加坡航空已试点AI驱动的证件分析工具,可检测护照的微观安全特征,进一步降低欺诈风险。 ICAO 9303与PKI的不可逾越壁垒 现代护照验证的核心是国际民航组织 (ICAO) 9303 号文件,这是机读旅行证件的全球标准。ICAO 9303标准和PKI体系要求护照芯片存储的加密数据必须通过全球公钥目录验证签名有效性。伪造者虽可复制芯片数据,但无法伪造签发国的私钥,导致芯片在主动身份验证或芯片认证协议中失败。此外,生物识别技术(如活体检测和面部匹配)与全球数据库的实时比对,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精度。暗网销售的假护照因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边境被拒。 案例: 2025年初,一名旅客在迪拜国际机场试图使用伪造的欧洲护照入境。芯片验证失败,且其外貌与存储的生物特征模板不符。红外线和紫外线检查进一步暴露了缺失的安全纤维和篡改痕迹。旅客被拘留并面临阿联酋法律的严厉处罚。此案显示,全球高安保机场的多层验证体系让伪造护照毫无立足之地。 补充背景: ICAO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全球超过90%的国家已采用基于PKI的电子护照,覆盖近20亿本流通证件。国际刑警组织的被盗和丢失旅行证件数据库(SLTD)每天处理数百万次查询,显著提升了边境拦截效率。 执法行动与暗网市场的持续博弈 全球执法机构正通过联合行动和先进技术打击暗网中护照贩卖犯罪。欧洲刑警组织和国际刑警组织通过潜入暗网市场、监控加密货币交易和分析通信记录,成功破获多个伪造团伙。尽管新卖家不断涌现,但买家面临的风险远超预期。区块链分析工具可追踪加密货币支付,而卧底行动常将买家引入执法陷阱。每次拦截不仅挫败欺诈企图,还为后续调查提供情报,逐步瓦解供应链。 案例: 2023年末,一名美国男子因从暗网订购伪造护照被捕。国土安全调查局(HSI)通过潜入供应商网络,追踪了交易和物流链。买家误以为收到的是有效证件,实则落入执法圈套。此案被FBI作为典型案例宣传,警告公众暗网交易的法律风险。 补充背景:“暗网下/AWX”多次报道,2021年以来,欧洲刑警组织(Europol)协调的多个联合执法行动关闭了数个销售伪造护照、证件等文件的暗网市场,查获数千本伪造证件和被盗空白护照。近期,美国和荷兰警方查封出售假身份证与假护照的暗网市场VerifTools。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报告称,2023年在暗网通过比特币和门罗币完成的伪造护照交易超过1亿美元,但80%的交易最终被追踪,凸显匿名性的局限。 使用假护照的代价与后果 暗网购买的护照不仅无用,还带来严重后果。持有者可能面临逮捕、刑事指控、巨额罚款,甚至终身入境禁令。在某些国家,持有伪造护照本身即构成重罪。国际数据库的生物特征共享进一步放大风险,即使初次未被发现,未来旅行也可能触发警报。此外,暗网交易本身并不安全,买家常成为诈骗或执法行动的目标,经济和声誉损失难以挽回。 案例: 2024年末,一名东欧旅客试图使用暗网购买的伪造护照飞往英国。API系统在值机前即发现护照号码与英国数据库不符,边境当局迅速介入。旅客被拦截并遣返,其信息被列入国际监视名单。此案显示,现代边境系统的预检机制让伪造护照几乎无法进入目标国家。 补充背景: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IOM)数据,2023年因使用伪造证件被遣返的旅客超过10万人,部分案例涉及人口贩运和有组织犯罪。销售假护照的暗网市场的存在加剧了这些问题,促使联合国安理会在2024年通过决议,呼吁加强全球反欺诈合作。 结论:技术壁垒与合法途径的必然选择 “暗网下/AWX”认为,销售假护照的暗网市场的虚假承诺在现代边境技术的重压下无处遁形,NFC、PKI和生物识别技术构建了多层次的验证体系,暗网伪造者无法突破加密签名和数据库核查的壁垒。从法兰克福到迪拜,从多伦多到新加坡,全球机场的实时检测让伪造护照寸步难行。航空公司的严格筛查和执法机构的联合行动进一步压缩了欺诈空间,每次失败的尝试都为系统提供更多情报,强化了全球安全网络。 对于寻求国际流动的个人,暗网购买的护照不仅徒劳,还带来毁灭性后果——逮捕、起诉和终身禁令远超其短暂的诱惑。合法途径,如入籍、居留许可或官方更名程序,虽需时间和努力,却是唯一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ICAO标准和全球合作的护航下,边境安全体系确保了真实性与透明度。暗网或许贩卖身份的幻象,但机场的扫描器揭示了真相:伪造护照的冒险注定以失败告终。

黑客“Bjorka”再次出击:3400万本印尼护照数据涉嫌泄露并在暗网上出售

据报道,在另一场震惊世界的网络攻击中,臭名昭著的黑客比约卡(Bjorka)突破了安全系统,泄露了数百万印度尼西亚公民的个人数据。 比约卡此前曾因泄露印度尼西亚各个平台个人用户信息(包括PeduliLindung、MyPertamina以及最近BPJS Ketenagakerjaan的1900万条记录)而成为头条新闻,现在涉嫌黑客攻击并在暗网中低价出售3400万份印度尼西亚护照数据。 比约卡表示,被泄露的护照数据包括姓名、护照号码、护照有效期、性别和护照签发日期。来自暗网的屏幕截图显示,用户名为Bjorka的比约卡,以1.5亿印尼盾(约合1万美元)的价格提供了3400万印尼护照数据的整个数据集。该文件的压缩版本和未压缩版本据称各约为4GB,总共有34,900,867个文件。 2023年7月5日星期三,印尼Ethical Hacker公司创始人、网络安全分析师Teguh Aprianto在其Twitter账户@secgron上分享了这一消息。 “3400万印尼护照数据被泄露并在暗网上出售,价格仅为1万美元,这些数据包括护照号码、全名、出生日期、性别、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面部照片和签名。”Teguh写道。 截至2023年7月6日星期四,该推文获得了广泛关注,浏览量达260万次,评论达1974条,转发次数超过13000次。 推特用户@Mikae说:“这很可怕,不是吗?数据泄露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今天仍然在发生。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推特用户@ngup*写道:“显然,Bjorka已经意识到印度尼西亚的数据是开放的,因此很便宜。” 用户@euri**问道:“一旦他们获得了数据,他们会用它来做什么?网贷?” Teguh还将矛头指向了通信和信息部(Kemkominfo)和国家网络与加密局(BSSN RI)的官方推特账户,质疑他们对当前问题的回应。 他写了道:“@kemkominfo和@BSSN_RI一直在做什么?” 比约卡的博客Bjork.ai进一步展示了泄露的护照数据,黑客提供了100万份护照记录样本,供潜在买家验证数据的真实性。然而,Kemkominfo随后于2023年7月6日星期四封锁了样本数据的链接。 对此,网络安全专家、网络安全保护服务公司Vaksincom创始人Alfons Tanujaya对泄露数据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发表了评论。 Alfons在2023年7月5日星期三接受Liputan6.com的Tekno采访时表示,由于存在由移民总局独家掌握的国民身份证识别码(NIKIM),泄露的数据可能是有效的。 “泄露的范围仍然有限​​,而且与之前泄露的数据相比,数据质量对犯罪分子的吸引力较小。” 泄露的数据与NIKIM号码、护照和护照持有人姓名的准确性和对应关系尚未得到移民总局的确认。Alfons强调移民当局需要进一步核实,他补充说:“移民局必须确认泄露的数据是否与NIKIM号码、护照和护照持有人姓名相符。” 尽管泄露的数据类型有限,但Alfons警告说,这些信息仍可用于识别个人身份。他承认,此次事件中最重要的数据泄露是NIKIM数据的泄露,而其他泄露的信息并不那么重要,并且之前已经被泄露过。 Alfons进一步解释说:“其他受影响的数据所有者,例如人口数据、全名和身份证号码(NIK; Nomor Induk Kependudukan)以及其他与人口相关的数据,其NIKIM数据和护照号码也被加入到泄漏的数据中。” 当被要求做出回应时,印度尼西亚法律和人权部(Kemenkumham)移民局局长西尔米·卡里姆(Silmy Karim)证实,正在对所谓的数据泄露事件进行调查。 Silmy Karim通过短信给Liputan6.com表示:“我们目前正在调查数据泄露事件的真实性。” Silmy进一步透露,移民数据中心目前使用通信和信息部(Kominfo)的国家数据中心(PDN; Pusat Data Nasional)。他们正在与国家网络和加密机构(BSSN; Badan Siber dan Sandi Negara)和Kominfo合作调查此事。 Silmy在接受Kompas.com采访时说:“是的,我们正在与BSSN和Kominfo合作。” 据Kominfo官网介绍,PDN的发展是政府政策的一部分,包括《电子政府系统总统条例》第27条。 PDN为中央和地区政府机构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政府云计算、数据整合和合并。 至于正在进行的调查,Kominfo信息和公共传播总监乌斯曼·坎松(Usman Kansong)透露,PDN中的数据结构与流传的泄露数据存在差异。 乌斯曼上周三(7月5日)在给Kompas.com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根据初步调查,国家数据中心的数据结构与流传的数据结构存在差异。” 乌斯曼表示,Kominfo目前正在制定法规,以防止未来的数据泄露。他说:“作为长期预防的一部分,我们正在根据2022年关于个人数据保护的第27号法律制定相关规定。” 他进一步提到,Kominfo正在起草政府条例(Peraturan Pemerintah/PP)和总统条例(Peraturan Presiden/Perpres)。政府条例预计将于2023年底发布,而总统条例则计划于2023年9月发布。 Usman补充说,除了发布法规外,Kominfo还将在印尼多个地点扩建国家数据中心(PDN)。他说:“我们将在4个地点建设国家数据中心,即勿加泗(Bekasi)、巴淡(Batam)、IKN和纳闽巴约(Labuan Bajo)。” 为了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措施,通信和信息部(Kominfo)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项目,在印度尼西亚多个地点建立首个政府所有的国家数据中心(PDN)。 由于印度尼西亚持续存在的数据泄露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数据保护措施。Kominfo信息学应用总监Semuel Abrijani Pangerapan透露,2019年至2023年间,该部共处理了94起数据泄露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数据泄露数量激增了75%,达到35起。截至2023年6月,Kominfo已处理15起数据泄露事件。 Semuel澄清,在处理的94起案件中,经过评估和取证调查,其中28起案件被确定为网络安全漏洞或系统漏洞,而不是违反个人数据保护的行为。